东吴有两位“后将军”:一位平定叛乱,一位是丁奉之弟
相关文章
孙休去世后,明明有太子,为何最后是侄子孙皓即位呢?
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东吴权臣孙綝发动兵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那么,问题来了,东吴皇帝孙休去世后,明明有儿子,为何最后是侄子即位呢?
三国“最悲剧”的托孤重臣,靠拉关系上位,最终把吴国推向灭亡
前言:后孙权时代二十八年间吴国动乱迭起、政局动荡,孙休在执政后似有推出方案、重振国势的志向,但受其个人格局的限制,没有有效的治国措施,而他所重用的濮阳兴、张布等人也实在缺乏应有的政治素质,在国家权力位置上胡乱作为,错失了挽救国运的最后机会。
曹髦vs孙休,皇帝从权臣手里夺权需要多少步?
以下是本期部分文字#三国#曹髦vs孙休,皇帝与权臣手里夺权需要哪些条件曹魏的第四个皇帝东吴第三位皇帝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孙权——孙亮——孙休——孙皓我是东海定王之子,崇拜那个大海上最自由的人我是孙亮的哥哥,欺负我弟弟的那人,等着!
历史上的帝王 吴景帝孙休
吴景帝孙休(235-264),字子烈,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孙休为大帝孙权第六子,继父孙权、弟孙亮后成为吴国第三任皇帝。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东吴第三位皇帝,被权臣拥立,却没有成为第二个汉献帝
孙休,字子烈,吴郡富春县人,吴大帝孙权之子,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孙綝发动兵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
出道最晚的江东虎臣:侍奉四位帝王,晚年惨遭诋毁
丁奉在十二虎臣当中,是年纪最小、出道最晚,但却是唯一一个经历了东吴四位君主的武将。他出仕于东吴大帝孙权末期,建功于吴少帝孙亮时期,称霸于吴景帝孙休时期,没落于吴末帝孙皓时期。他的这一履历,在东吴诸将当中可谓是十分耀眼、独树一帜。
品读《资治通鉴》| 孙休当上了皇帝,头三脚看似平淡,却有深意
【资治通鉴白话文】冬,十月二十七日,琅邪王孙休走到曲阿有位老翁拦住他,叩头说:“事久生变,天下人都在仰望于陛下。”当天,走到布塞亭。【点评】这是在点化孙休,解决孙琳的问题宜早不宜迟。孙琳因为孙休一直没到,打算入住皇宫,召集百官商议,众臣皆惊惶失色,只唯唯地应着而不置可否。
三国时期吴国一大官不畏强权,弹劾陆抗,批评孙皓,结局很惨
贺邵,三国时期会稽山阴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人。他是吴国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官员、书法家。在吴景帝孙休在位时,贺邵由中郎升任为散骑中常侍,后来又去地方上担任了吴郡太守。